石明钢 陈开良
在地处麻山深处的大塘镇谷坝村,只要提到致富能手,没有人不知道杨勇的,如今的杨勇再也不是5年前穷酸的小伙子,而是拥有一个日产1000公斤食用菌生产厂房、一个存栏种竹鼠500只的养殖种场、60亩野生葡萄基地、200余亩经果林的“农场主”了。
“种几亩包谷、养几头猪、打几年工”曾经是谷坝村大部分人的生活追求。谷坝村的出路在哪里?何时才是出头之日?
在外读书多年见多识广的杨勇认为:“这种小农思想不打破,就无法带动村级经济良性发展。家乡贫穷的现状,那是因历史造成的,前面创业者的一次次失败,那是因为很多条件尚不成熟,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扶持力度又那么大,再也不能错失良机了。”
就在乡亲们陷入无助、彷徨的时候,已拥有一份相对稳定教师职业的杨勇始终牵挂着全村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2008年,满怀创业激情的杨勇终于获批带薪留职,来到了生他养他的大塘镇谷坝村,在当时交通闭塞、没有挖掘机器的情况与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一起对山而战,硬是在荒山上栽下了200余亩果树,精明的他又在果园里搭建鸡舍、修起了养猪场,投放了4000羽土鸡。
但初次创业的杨勇运气并不佳,正赶上了禽流感、口蹄疫多发期,一时间鸡难找买家,猪肉价暴跌,撑了2年的养殖业最终被迫中止,加之栽下的果树未挂果,一家人辛苦投入的十几万元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不说,还欠上亲戚们一大笔债,弟弟与弟媳甩手外出打工了,父母因受失败打击,身体状况极速下降也从果园山上撤回老家,全家创业的热情陡降至冰点。
曾经满怀创业激情的杨勇,此时守着一个烂摊子黯然泪下,孤助无望的他笼罩着灰心丧气的阴影。
初次创业虽然失败了,但杨勇所付出的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杨勇此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能老是在失败的阴影里带着乡亲们过子吧!”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和苦苦思索,他决意另寻出路,寻找新的发展间。2010年6月,杨勇决心重新启动计划,学习实用菌栽培,立即背着行囊先后来到湖北、安徽、福建等地开始了流浪式的学习生活。2011年1月,已掌握一定食用菌栽培技术,结识了许多良师宜友的杨勇回到了老家。
再次回到老家的杨勇,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自己曾付出艰辛的果园看一看,令他感到欣喜与希望的是:之前栽下上千株的枇杷、桔子已开始挂果了!
当时,正值春节家人团聚,杨勇便拿出在外学习时拍摄的图片让家人看,并分析搞食用菌栽培的原因: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能与果园、茶叶产业,可充分利用修剪的果树、茶树枝叶、稻草、玉米芯、秸杆、野草等资源用于实用菌栽培原料,又可将生产后的废菌料作为果园、茶园的有机肥,发展食用菌是一条“短、平、快”的致富路……“就算哥哥你现在说得钱马上掉下来,我是不再和你干了!”杨勇还没说完弟弟就站起来嚷着说。杨勇的哥哥也在一边笑着说:“我们已经输不起了,如果再失败,又让别人说笑了!”
经过一翻争论,最终还是杨勇的父亲在年饭桌上敲着烟斗说:“再试一回吧!总要做出点名堂来给乡亲们看吧!”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夜是杨勇一生以来最兴奋的一夜,同时也是压力最重的一夜。
大年初三刚过,杨勇与父亲就开始在原来的养殖场里忙起来,将原来废弃的养殖场打扫干净,接着就是修建培育室、灭菌室,转接试管种、原种、栽培种。三个月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杨勇与父亲栽培的食用菌终于出菇了,一生中从未见过这么多蘑菇的父母亲偷偷叫了许多邻居来看菇,弟弟也绕着菌场东瞧瞧、西看看,并主动到菌场来帮忙。
卖了第一批菇,杨勇就开始尝到了创业甜头,换来了在外学习食用菌栽培的所有费用,重新找回了创业的自信。2011年9月,杨勇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20万元的帮扶资金,自己又向银行先后贷来了23万元,加上家兄的支持,共投入了100余万元,重新规划菌场及完善配套设施,建成了470平方米的母种、一级母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接种室,建成了15亩培菌场地、3个大棚、4个高温冷库、1个钢构加工场。期间,杨勇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12万元的帮扶资金,注册成立了平塘县建龙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弟弟搞起了竹鼠养殖,与5户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发展野生葡萄种植。
如今,杨勇的食用菌生产厂房已扩大到2100平方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车间300平方米,购置有相关的检测仪器,具备日产1000公斤鲜菌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30个长期就业岗位,并带周边41户农民发展食用菌栽培。200余亩的经果林已挂果,仅经果林每年就有5万余元的收入。建成野生葡萄基地210亩,葡萄苗圃基地22亩,带动32户人家从事了野生葡萄种植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鼠养殖场由原来的70只发展到500余只,带动15户农民发展庭院经济,使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的拓宽。开展技术培训39期,科普讲座34次,组织村民先后到湖南、厦门、安徽、广西等地学习野生葡萄栽培及加工、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竹鼠养殖等技术,4400余人从培训中受益。据初步统计,谷坝村已有55户种植板栗共达200余亩,茶叶种植72户共1300余亩,年创收入近50万元,户均收入可达4万元。